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宿迁机关党建 >> 专题活动 >> 调查研究 >> 列表
集聚优势产业
打造中国酒都——市洋河新城刘金山
集聚优势产业 打造中国酒都——市洋河新城刘金山
 2012年08月27日 16:04 共浏览6213次

集聚优势产业  打造中国酒都

——刘金山同志“三解三促”下基层活动调研

 

洋河新城成立于2011年4月,是宿迁市最年轻的经济发展主体。现辖洋河镇,26个村(居),总面积89.98平方公里,总人口9.9万人。对洋河新城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寄予厚望,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如何顺利实现“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目标要求,尽快打造“醉美天下的中国酒都,邂逅梦想的旅游新城”,是洋河新城目前面临的最大研究课题。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我们认为从集聚优势产业入手,全力推动酒类产业、酒类配套产业和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是实现上述目标任务,保持洋河新城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战略选择。

一、产业现状

酒类及配套产业一直是洋河新城的传统优势产业和主要财税来源,也是最具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对洋河新城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根据调查了解,洋河新城的酒类及配套产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白酒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洋河新城现有白酒生产销售企业160家,除洋河股份外,销售型企业42家,117家生产型企业中正常经营的有72家;拥有白酒类注册商标623件,其中驰名商标2件、著名商标9件、市知名商标17件。2010年酒类生产企业实现营业总额9.2亿元,同比增长15.2%;洋河股份于2009年在深交所成功上市,2010年实现营业总收入76.19亿元,同比增长90.38%,主营业务在全国同行排名第三,占全国白酒市场份额的3.15%,实现利润总额30.76亿元,同比增长83.84%,入库税收22.45亿元,较上年增长68.9%。

二是酒类配套产业发展迅速。以洋河股份为龙头,初步形成了白酒酿造食品加工与彩印、包装、玻璃、瓶盖等配套产业关联发展的工业产业体系。2010年,酒类配套企业实现营业总额3.4亿元,同比增长16.3%,蓝色玻璃、盛禾包装分别实现销售收入4700万元和1200万元。2009年,洋河被省政府授予“江苏省白酒酿造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苏酒酿造生产基地”。

三是酒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良好。洋河新城在发展酒文化旅游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性优势。洋河因酒而兴、因酒而名,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明朝著名诗人邹辑在《咏白洋河》中写下了“行客年年任往来,居人自在洋河新城曲”的千古佳句。清代的乾隆帝,近现代的顾浩、武中奇、李铁映、启功、林散之等名人都在洋河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题词和诗句。洋河酒厂工业示范园于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宿迁首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园区内酒文化展览馆、洋河美人泉、地下酒库、包装车间等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纷至沓来。此外,洋河境内的韩德勤故居、清真寺遗迹以及古黄河自然风光带、玉玺农业生态采摘园等众多景观也是远近闻名。

二、存在问题

洋河新城的酒类及配套产业发展虽然特色鲜明、基础较好,但也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白酒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一是龙头企业品牌地位有待提升。随着高端白酒市场进入“茅五洋”时代,洋河酒厂已成为国内白酒行业现代化程度较高,产业配套较齐全的领军企业之一,但与国内白酒行业知名企业茅台、五粮液之间在企业价值和品牌无形资产价值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二是中小企业活力不足。洋河新城经营酒类生产的民营中小企业共有78家,规模以上企业只有5家,多数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实力偏弱;酒类品种和品牌虽然繁多,但产品档次较低,品牌知名度不高;管理者普遍缺乏战略思维,导致企业小富即安;发展资金不足、土地指标受限、优秀人才缺乏,导致中小企业发展活力不足。三是行业秩序有待规范。中小白酒生产企业分布散乱,品牌与质量意识淡薄,生产工艺流程、卫生条件、产品质量等参差不齐,市场竞争力不高,抗风险能力差;酒类行业协会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酒类市场混乱,存在各自为战的恶性竞争现象。

(二)配套产业亟待完善。一是酒类产业配套程度较低。由于外地企业能够提供比洋河更加质优价廉的产品,酒类企业的包装物品、玻璃瓶、商标标签等本地配套率极低。目前,洋河新城上规模的酒类配套企业只有蓝色玻璃和盛禾包装两家,年销售总额不足一个亿,与洋河酒类产业每年数十亿元的白酒配套产业需求很不相符。二是物流产业发展滞后。目前,洋河新城物流产业基础建设还比较薄弱,物流企业普遍“弱”、“小”、“散”、“乱”,社会化、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很低,服务质量和效率难以满足酒类产业迅猛发展需求。

(三)酒文化旅游资源不足。一是旅游景点少,难以形成线路。目前,洋河酒厂工业园区参观线路仅有40分钟的行程,洋河新城其他景点七零八落分布在各个角落,尚无法正常接待游客。由于景点单一,慕名而来的游客到洋河新城只能看到没有续集的“独幕剧”,对其他景点无法一饱眼福。二是配套设施少,难以留住游客。洋河新城现有商业街5条,但整体档次不高,带动能力不强,其中洋河酒街、华夏酒都商贸城等酒类特色街区都还处于招商阶段,商业氛围不浓。新城范围内宾馆、酒店共有40余家,但星级以上仅有洋河酒厂宾馆1家,四星级东方国际大酒店还在建设之中。由于新城住宿、餐饮、休闲、购物等配套严重不足,游人只能做匆匆过客,难以停留较长时间。

三、对策建议

解决上述存在问题,必须做好“酒”文章,注重酒产业壮大、酒文化塑造、酒资源挖掘,促进酒城一体、厂城一体发展,合力打造“中国酒都”。

(一)努力壮大白酒产业

一是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坚持以洋河股份为龙头,以品牌建设为核心,按照300亿元酒业规模,高标准规划建成10平方公里洋河酒厂产业园,以洋河股份工业园建设为载体,推进酒类产业集群发展。建立和完善酒类龙头企业服务和激励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在生产要素配置上予以重点倾斜,着力培育酒类“小巨人”。重点抓好苏洋酿酒有限公司、贵人缘酿酒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的稳定和发展,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控股等多种方式,在同行业内实行联合,不断提高生产的集中度,形成集约化生产经营,实现窖池、资金、人才、管理等要素的共享和优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优势。

二是优化酒业环境,规范生产秩序。建立健全打击假冒侵权行为的长效机制,对酒类产品质量从最终的产成品管理转向全过程的监管。积极开展酒类生产领域专项整治活动,从生产、运输、市场流通等各个环节进行集中清理整顿,铲除制售假冒和侵权产品窝点。坚决取缔洋河新城内无窖池、无基酒、无固定厂房的“三无”白酒生产企业和证照不齐的白酒生产企业,整顿和规范中小白酒生产企业生产经营秩序。

三是打造一流品牌,引领酒业市场。整合企业内外各种资源,强化实施品牌文化战略,以兼收并蓄的创新、精益求精的品质、与时俱进的文化为核心价值,通过营销差异化、目标战略化、利益最大化、市场终端化的品牌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蓝色经典”、“洋河”等名优酒品牌地位,抢占引领酒业市场。充分发挥企业在实施名牌战略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白酒“小巨人”企业针对不同消费群体、销售区域,创建新品牌,推动品牌升级,逐步将“贵人缘”、“苏洋” 等二线品牌打造成为有较大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全国性品牌。

四是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发展活力。坚持“容天下人、酿天下酒”,以开放促开发、以竞争促发展,大力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到洋河兼并收购白酒企业或开办新的白酒、啤酒生产企业。通过扩大开放,形成外来优强企业与本土企业相互竞争的发展态势,以竞争促进产业规模扩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以竞争增强发展活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以竞争改变干部职工精神面貌、激发本土企业。

(二)大力发展酒类配套产业

一是大力引进酒类配套产业。以服务酒类产业为宗旨,以洋河酒厂为依托,加大对酒类配套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与酒类产业相配套的酒瓶、纸箱、彩印、背贴、酒盒、瓶盖、丝带、手袋、馈赠物等生产企业,为洋河酒类企业生产和发展提供零距离、全方位的服务,降低企业成本,推动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及完整的白酒产业链,带动洋河新城经济发展。

二是加强酒类配套产业园区建设。以打造酒类配套产业的聚集地为目标,不断优化园区功能布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强化管理服务职能,增强承载大项目、大企业的能力,将配套产业园建设成以包装生产和销售为主导,辐射全省及皖、豫、鲁毗邻地区重要的白酒配套产业基地和白酒包装物流中心,使白酒配套产业发展与白酒产业发展齐头并进。

三是加快物流产业发展。坚持把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作为的重要发展目标,加快编制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物流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促进物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物流效率;在培育本土物流企业基础上,加快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使外部物流企业与本地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与工商企业内部物流有机结合,不断壮物流产业规模。

(三)倾力打造酒文化旅游新城

一是打造旅游发展平台。组建成立“宿迁市洋河新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确定公司成立的性质、注册资金、经营范围,以公司为龙头,坚持走国有、民营、外资、融资等多种渠道发展之路。

二是出台鼓励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洋河新城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若干意见》,加大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将旅游产业发展资金和工作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并视财政收入和旅游业发展实际情况逐年递增。大力组织民间资金、盘活旅游地产加大对景区的建设投入,落实旅游业相关优惠政策。出台《洋河新城乡村旅游发展意见》,结合洋河新城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市场空间和潜力巨大的特点,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中的作用,拓宽回乡人员创业就业渠道,实现新城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增收。

三是加快旅游重点项目建设。迅速启动建设旅游景区交通路网,形成各景区之间的有效沟通。尽快启动建设中国酒文化博物馆、酒文化广场等重点旅游项目,力争“中国酒都”初见雏形。到2013年,建成酒文化旅游体验区、洋河古镇历史街区、古黄河风景旅游区等景区,并把各景区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旅游体系,确保创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四是加大旅游宣传力度。依托洋河新城网、酒都资讯等宣传平台,加强对洋河酒文化、古镇文化、古黄河文化等搜集整理和开发工作,注重文化细节挖掘,把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同步宣传推介。通过举办苏酒文化节、酒文化之旅等大型节庆活动,进一步提升洋河新城的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酒文化旅游与酒类产业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四)着力破解酒类产业发展瓶颈

一是创新投融资体制。采用干部借资、社会融资、银行贷资等方式,增加洋河新城投资公司注册资本;积极筹建国土储备中心,对辖区内国有资产、集体资产进行排查登记,在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同时,对房屋和土地进行确权发证,评估抵押,提高国有公司融资贷款实力;积极招引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土地一级开发整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洋河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各类商业银行将扶持酒类企业发展作为信贷业务拓展的重点,积极开发适合酒类企业特点的信贷新产品,拓展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贷款业务,并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是创新土地利用机制。以大企业为核心,组建酒类及配套产业发展投资公司,把相关产业统一包装成大项目,争取土地点供指标;适时启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关闭砖瓦厂和小型建材厂,实施老镇区土地复垦,整合老镇区小而散的房地产项目,增加可用土地指标;在土地指标分配上实行政策倾斜,每年优先安排酒类项目建设的用地指标,重点保证酒类及配套园区建设需要。

三是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打破选人用人身份限制,采取全员聘用制、竞争上岗制、身份档案制、岗位工资制、末位淘汰制,在不改变干部身份的前提下,做到因岗选人,合理用人,人尽其才。实行“校企联姻”合作模式,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沟通联系,积极开展项目合作和智力交流,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技术引进的途径和渠道。依托洋河酒厂博士工作站,加大酿造师、勾兑师等高层次酒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倡导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努力培养一批适应洋河新城优势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相关文件下载  (0个)
15.7K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