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宿迁机关党建 >> 专题活动 >> 调查研究 >> 列表
积极探索有宿迁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裴承前
积极探索有宿迁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裴承前
 2012年08月27日 16:06 共浏览5528次

 

积极探索有宿迁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裴承前

建市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推进城镇化作为主要抓手,建市之初就提出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实行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有力带动和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市城镇化水平仍然不高,与区域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很好适应,广大人民群众也有很高的期盼。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加快城镇化推进进程,仍然是全市上下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结合驻点调研情况,本人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要把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利民惠民、促进和谐的重要抓手,为经济社会发展开拓新空间,为全面小康建设增添新动力。

一、宿迁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以中心城市和县城为主

城镇化是我国学者提出的一个城市化进程概念,是把镇作为农村人口转移和工业化发展的地域和空间安排。在西方,城镇化与城市化是没有区别的,在统计口径上城市化包含了城镇化。而在我国的语境里,城市化通常是指农村人口主要转移到大中城市,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主要转移到小城镇。两者孰优孰劣,目前尚有不同的争论。从各地实际出发,不同地区应有不同的模式选择。比如,发达地区应以镇为主,欠发达地区应以市、县为主。这是因为,发达地区往往大城市较多,城市比较密集,城乡一体化水平较高,如果再往大城市集中,就会患上难以根治的“城市病”;而欠发达地区则城市化水平低,集聚度差,必须集中力量,形成合力,着力培育一批辐射力、带动力强中心城市,这样不仅投资省、见效快,而且人口转移成本低,避免有限的资源分散使用造成浪费。对宿迁来说,由于市情特殊,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然相对不高,中心城市基础薄弱,辐射带动能力仍然不强,与县城相比也不占明显优势。因此,当前最为突出的是要把重点放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和3个县城上,培育壮大形成现代城市群,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进而拉动小城镇和农村发展,形成优势互补、梯次分明的城镇化体系,走有宿迁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工作中,要坚持突出重点、保障重点,分层推进、特色发展,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尽量避免走弯路,坚决不走回头路,这也是科学发展观在具体工作中的坚持和体现。

二、宿迁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所在:集聚人口,提升人气

城镇化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狭义上的城镇化,一般是指人口城镇化。所谓城镇化水平,即指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实践证明,城镇化绝不是简单的户籍关系转移,也不能一味搞“数字城市化”、“伪城市化”,让农民“被城市化”,而是要把农民真正吸引到城市来,把外地人吸引到宿迁来。这种吸引不仅体现在城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上,还要更多地体现在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上,体现在可承受情况下的生活方便程度和良好居住环境上。对宿迁来说,迫切需要抓好几个方面:一是加快产业发展,坚定不移招大培强,使农民进城后有事干,使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以生产方式转变促进生活方式转变;二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提高综合承载能力。重点要加快教育、卫生事业发展,使小孩有学上,生病能看得起、看得好,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同时,加快文化、体育、休闲、旅游、商贸等配套设施建设,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同时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使市民将来有保障,有安全感和安定感;四是实施低房价战略,加大房价调控力度,建立多层次住房供给体系,让农民和市民能够买得起房,做到安居乐业。

三、宿迁新型城镇化的根本出路:创新体制机制

主要有:一是放开放活户籍管理。让那些在城镇有固定住所、稳定收入的农民都转为城市户口,并享受市民同等待遇。允许农民进行“双置换”,稳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二是稳步推行区划调整。进一步优化行政区划布局,撤并规模较小乡镇,集中扶持一批重点中心镇。对中心城市和县城周边地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条件可以全面放开,甚至一些镇、农村社区可以整体转化为城区,彻底实现“镇改街”、“村改居”、“农转非”。三是进一步推开扩权强镇试点。对一些经济基础较好、人口规模较大的城镇赋予更加明确而宽松的权限,培育一批产业支撑较强、地方特色鲜明、人居环境良好的中小城市。四是创新投融资机制。适度适量分批包装和推出地块,用于商业开发;充分利用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募集和运作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突出重点,集中使用,提高效率和效用;加大金融对农村支持力度,允许农民用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五是创新土地管理机制。深入推进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和万顷良田工程,盘活用好土地资源。统筹协调城乡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农村土地确权发证,实行地票管理制度。

相关文件下载  (0个)
15.7K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