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宿迁机关党建 >> 专题活动 >> 民情日记 >> 列表
市长民情日记③:耿车之忧——蓝绍敏
市长民情日记③:耿车之忧——蓝绍敏
 2012年09月07日 08:27 共浏览5168次

  宿迁新闻网讯 9月6日 晴到多云

  今天是驻点调研的第三天。三天来,我走村串户,边看边想,对耿车废旧塑料加工产业从概念性了解,到深层次认识。这个产业虽然富了一方百姓,但闭目沉思,那随处堆放的垃圾、肆意排放的污水、异味杂陈的空气充斥头脑,让我的心情越发沉重。可以说,愈深入、愈了解,也愈为担忧!

  不可否认,在治理废旧塑料加工产业问题上,耿车镇党委政府一直很努力。一方面加快培育规模企业,千方百计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如天籁再生资源、金嘉利塑业等塑料加工“明星”企业,产业层次相对来说实现了提升,烟尘、污水的排放也有所减少。

  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百姓多途径致富,想方设法“稀释”废旧塑料加工产业。耿车镇投资100万元成立创业园,支持大学生村官网络创业。在他们的引领带动下,全镇目前网络创业户超过200家,年销售亿元以上,解决了当地1500余人的就业问题。

  然而,不得不正视的是,虽然做了很多努力,但耿车的废旧塑料加工产业依然是铺天盖地,原有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状况也未得到有效改观。

  为什么这个产业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我反复思考,总结了三个方面原因。

  一个是很强的传统惯性。根据当地人介绍,耿车的塑料加工至少有三四十个年头了,还在上世纪80年代“耿车模式”出名前,这儿的老百姓就靠走村串户捡收“破烂”讨生活,这“破烂”就是废旧塑料。后来“耿车模式”的四个“轮子”也基本是围着废旧塑料的购销和加工转的。这几十年来的惯性传承,让大部分老百姓都练就了一身塑料加工的本事,他们不愿意也没想过干其他的。

  另一个是很低的进入门槛。如果从“分拣”算起,几乎不需要前期投入和特别技术,只要在房前屋后有片放料空地就能“入行”了。即便从事破碎、造粒,一台碎料机也就几千块钱,造粒设备也不过两三万元。相比其他需要带资金、带技术的行当,门槛低得多。

  再就是很高的利益驱动。同样是辛苦一年,一亩地种得好可以落个千把块钱,而即便搞最简单的废旧塑料分拣破碎,一年也能轻松赚上一二十万。面对这样的利益对比,老百姓几乎不需选择。

  遗憾的是,这个备受当地百姓“推崇”的富民产业,眼前带给他们的是“金山银山”,长久的却是“海陆空”立体式污染。

  当地水利站长告诉我,耿车境内大小水井2000多口,所取地下水大都用于废旧塑料清洗,漂洗废水在未采取任何处理措施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沟渠河塘,造成地表水污染严重,地表污水下渗又污染地下水。每年水稻种植之前,全镇的灌溉渠都要来一次“大冲洗”,才能满足生产用水的需要。如果直接用沟渠里的水灌溉,不出一个礼拜,水稻就会病死。还有的村民告诉我,自己每年也种水稻,但收上来的都卖掉了,自己重新到城里买米吃。

  更为严重的是,很多企业直接抽取地下水,导致当地地下水攫取过度,地下水位下降得过快,少数水井密集区地下20米内已难取水。地下水位的下降还加快了地面污水的下渗,加大了对土壤的永久污染,影响更为久远。

  走访途中,空气中不时飘来阵阵异味。路边村民指着一排塑料加工作坊对我说,这都是加工塑料时排出来的,早晚严重的时候,黑压压的一片。耿车卫生院的医生注意到,这几年当地患肺炎、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几率有所增加,包括六个月以内的新生儿。有人告诉我,耿车人现在富起来了,有钱了,怕环境污染,大部分都到城里买了房,为自己留条后路。还有人嘱咐年轻人,为了下一代的健康,结婚后要在城里生完孩子再回来。耿车中学和信息中专的老师都反映,环境污染已经影响到他们的招生。一位大学生村官说,耿车本地的同学都不愿意回老家工作,还劝自己不要去。陪同调研的镇党委书记张再先接过话茬,调来耿车后就开始喉痛,两年来一直没断过。

  夜深了,还难以入睡,一直在想座谈会上听到的一个故事。耿车小学李老师上美术课,让学生描绘大自然,有的孩子把天空涂成了灰色。“为什么天空是灰色的?”孩子们说,我们看到的天空就是这种颜色的。 

相关文件下载  (0个)
15.7K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