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宿迁机关党建 >> 专题活动 >> 民情日记 >> 列表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益民情日记:听——房东的创业经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益民情日记:听——房东的创业经
 2011年11月22日 09:59 共浏览1417次

10月26日晴

听——房东的创业经

中午接待完平安信托公司的客人后,我就匆忙赶往“三解三促”活动的驻村调研联系点——宿豫区来龙镇光明村。这次调研已经准备很久了,直到现在才抽出时间下来,今天是我和房东老周第一次见面,为了防止迟到,我特意安排早点出发。

路上,我乘空询问起房东老周的情况,随行的小徐告诉我:老周名叫周运成,其实并不老,今年才40岁,是个远近闻名的泥鳅养殖大户;他之前在上海打工,2009年8月返乡创业,办起了全村第一个泥鳅养殖场,成立了特种养殖合作社,他养的泥鳅不但销往上海、杭州等大城市,还卖到了韩国,年收入有好几十万呢!听完介绍,我不禁对老周好奇起来,去“会会”这个第一个“吃泥鳅”的人的心情更加迫切了些。

到了光明村,村支书李江和老周正在路口,老周给我的第一印象很朴实,一点也没有“大款的派头”。我下车迎上去说:“听说你家泥鳅养得好,特地来看看,这两天要给你家添麻烦咯。”老周憨厚地笑着说:“家里条件不好,怕市长住不习惯咧。”我赶忙说:“这不要担心,我这次来就是去你家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现在就去看看你的合作社。”一路上,我向老周仔细询问他的“创业经”,泥鳅塘有多大、泥鳅营养价值怎么样、养殖周期有多长、技术问题怎么解决、销路如何、能带动多少群众就业、年收入有多少、遇没遇到什么难题,老周谈起自己的本行显得是头头是道,对我的问题一一作了回答。当听到老周说自家年收入有70多万时,我有点不大相信,估计是销售收入,就追问道:“这个70万里,除去泥鳅苗、饲料、人工、运输等成本以后,纯收入能有多少呢?”老周一脸自豪地说:“这个70万就是纯收入,连我和老婆的工资钱都扣掉了!”我感到很惊讶,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养殖场的规模在老周手里迅速扩大,从3亩到9亩、到30亩,再到现在的90余亩,完成了“三级跳”,而且效益这么好,这确实很了不起。

带着对创业者的崇敬之情,我走进老周的养殖场,池塘边上有间小屋,门口挂着“宿豫区光明村水产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牌子,老周是合作社的社长。90余亩的连片池塘看起来很大,几个工人正划着小船给泥鳅喂饲料;于是我卷衣捞袖,加入了劳动行列。上船后,老周提醒我注意安全,我笑着打趣说:“放心吧,我会游泳的。”我大把抓起饲料撒向水面,所到之处,泥鳅纷纷冒出水面争食,像雨点打在水面上一样。小船绕行池塘一周要大半个小时,我一边撒着饲料,一边和工人攀谈起来。他告诉我,自己是光明村人,往年基本上在外打工,工资虽然高一点,但生活开销大,现在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能挣1200—1500元,还能照顾家里老小,农活也不耽误,心里很满意。

上岸后,我走进了合作社,发现老周正坐在电脑前面,看到我进来,老周站起身说:“网上有客户预约订货,我给处理一下。”我感慨道:“你都玩起高科技了嘛,怪不得销路不用愁。”老周不好意思起来,解释说:“现在是网络社会了,我就请人做了个网页,不但花不了多少钱,而且相当于打了一个长期广告,还真带来了不少意想不到的商机。”我不由地对老周刮目相看,他那朴实的外表下,确实蕴藏着一股坚毅的力量和富有远见的精神。

在随后和老周的攀谈中我了解到,老周合作社里的工人常年有20来个,起泥鳅或者清塘忙的时候有30多个,他们都来自本村或附近村庄。如果后续资金投入到位,明年的养殖规模能扩大到300亩,用工人数就能达到70—100人,即使按月工资1200元来算,年工资收入也超过14000元;如果一户人家有两个人在合作社里打工,收入就很可观了。看来,搞特种水产品养殖的路子是对的,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也很明显;通过努力,将其做成富民产业,大有作为。对老周这样的创业者我很赞赏,更要鼓励和扶持,对老周提到的贷款难问题,我也记在了心里。

 

 

 

相关文件下载  (0个)
15.7K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