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宿迁机关党建 >> 专题活动 >> 领导动态 >> 列表
市长民情日记②——小问题 大问题
市长民情日记②——小问题 大问题
编辑:管理员 2013年09月16日 10:29 共浏览1607次

 

9月12日  雨

一夜辗转反侧,白天走访的场景老在眼前晃悠,难以入眠。刚刚有些迷糊,外面传来“突突”的汽车发动机声,伴随着嘈杂的人语。推窗一看,一辆依维柯面包车停在村口,一些大人送孩子上车。这是早晨七点钟。  

“是公交班车?”“不,是睢宁县蒲棠幼儿园接送孩子们上学的班车。”早饭时,老徐告诉了我答案。 

13000里路,是什么数字? 

不,不是长征,是英庄村民送孩子去黄墩镇幼儿园每年要行走的里程。 

英庄的孩子怎么不去黄墩镇幼儿园,倒是要去睢宁县的蒲棠呢?到蒲棠幼儿园上学,每年的学费是1720元,学校免费接送孩子,而且中午还提供一顿午餐;黄墩镇幼儿园每年的学费是1800元,孩子上下学都得家长自己接送,中午也没有午餐。“村子里送到蒲棠的孩子有20多个,估摸着有送到镇上一半多呢”。 

我算了算,英庄村离黄墩镇镇上有10来里路,一天8趟就是80里,一年下来,除去节假日,光接送孩子就要跑13000里路;远一点的魏场村,距镇上大概有15里,一年下来要超过20000里路了!“太远了,接送都是骑电瓶车或者三轮车,不安全,而且要占住一个主劳力,送到小学五、六年级,总共八九年的时间。如果能有公共校车接送孩子,至少还可以解放出一个劳力去打工挣钱。”老徐说。 

农村公交?英庄村倒是有,但只是一个路牌而已。它长年孤零零寂寞地立在路边,等待着从未来过的公交车。当然,通公交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是道路等级要符合要求。但幼儿园可以建个小餐厅,提供一顿午餐,这倒不是一件极复杂困难的事。如此,接送孩子就可以减少一半的劳动量。

早饭后,雨还在下,越下越大。 

我撑着伞继续走访。虽然是新建的楼房,但有些人家门前的积水已快到膝盖,排水沟似已堵死,村中心旱厕的粪便开始漂浮。大家见到我,提意见比较多的自然是道路和小巷的硬化、下水道的疏浚等等。 

村支书英昌恒说,小区建设以来,硬化道路、建设下水管道、整修厕所等等投资太大了。到现在,镇村投入了140余万元,而房子才700元每平米,只够建设成本,基础设施投资靠村里拿,实在是吃力,拿不起。村里没有企业,没有集体经济积累,只能一年一年慢慢来。难得的是,在大雨中,一辆崭新的垃圾运输车过来清运垃圾,我在雨中大声询问司机,得知这是湖滨新区管委会统一安排的清运车,将垃圾运至光大环保发电厂焚烧发电。 

其实,英庄村同中国许许多多农村一样,欠缺的不仅仅是下水道、水冲公厕,像化粪池、污水处理厂、养老院、公园、文体设施等等都不具备。如果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能满足需要,农民尤其是年轻农民的选择只有一个:离开,这种离开不可阻挡。而恰恰是青壮劳动力的离开,极有可能导致农村衰败。其实衰败的不是农村,农村不会衰败,衰败的是我们对于农村的关注、重视和建设。因此必须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努力让留在宿迁农村的人享受和城市一样至少是相近的公共服务,相信那时会有优秀的人才留下,留在农村以最少的人种最多的地。真的到了那一天,中国农村才可以歇歇脚、喘喘气,恢复生机和美丽。 

改革开放后,农民工的流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人口迁徙,农民工是改革发展最为积极而重要却又最被忽略忽视的群体。应该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人走出去,不管是打工还是创业,走到更远的地方、更大的平台,施展抱负、创业求变,最后蜕变为名副其实的市民。美好生活的追求谁都挡不住,让他们一路走好,这是社会发展的大潮流,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别总想着把他们捆在土地上,这是徒劳无益的,谁都不能剥夺新时期农民对命运的选择权。我只希望他们辛苦打拼和奉献的城市能够善待他们,背井离乡的奋斗是人生一道深深的伤口,很难愈合。他们能在苦苦打拼的城市安家落户吗?他们能在苦苦打拼的城市享受同城保障吗?他们能在苦苦打拼的城市把子女培养成才吗?他们能在苦苦打拼的城市安享晚年,燃烧回忆取暖吗?

如果这一代人的刻苦奉献无法避免,那一定要让他们的下一代人在城市里心安理得地成长、生活。这些看似个人的小问题,却是国家的大问题。有时想想,这有点像嫁女儿的心情,娘家人真心地希望新的家庭爱她、疼她、不欺负她。她的离开是一种牵挂,身虽远泊,心却永在。

我不是那个农民工打拼城市的市长,无法回答。那个市长或许会认为这些是小事情、小问题,无暇顾及,他还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处理。那好吧,还是回头从我做起。明天,我将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来英庄村会办,解决村里建设和管理的一系列问题,相信远行人将会心安,将会了无牵挂。   

英庄村集中居住点有两种房型,一种是土地复垦集中安置房,另一种是避洪楼,黄墩湖周边的两个镇属滞洪区,这是个水利专业用语。为了防止上游客水成灾,保证下游尤其是宿迁城市安全,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包括建设滞洪区,必要时提起滞洪闸放水,万一还不行,就放置炸药在黄墩湖滞洪区爆破口门内,炸毁大堤放水。上苍保佑,这种事从未发生过。但为了这种所谓50年、100年一遇的概率,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许多事业不许发展,许多项目不得建设。国家对其补偿之一就是滞洪区居民建设具有逃避洪水功能的住宅——避洪楼,每户补贴4万元。这种避洪楼和其它民居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一楼设计不住人,层高只有两米,里面低矮、潮湿、昏暗。但实际上家家户户都住了人,尤其是老人。   

村卫生室也暂时租用了一户避洪楼的一楼,个子高些进门都得低头弯腰。所谓的大厅里只有一张不知用了多少年的写字桌和一把排椅,再往里面,用装饰板隔开了几间,里面摆着供病人休息的床,存放药品的房间还算整洁。卫生室学历最高的曹大夫是大专,其他两位一个是高中,一个是初中,都考取了执业医师助理资格。英大夫是本村人,此前一直经营着村卫生室,家庭条件还算不错;曹大夫、张大夫分别来自镇上和邻村柳湖,自从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他们三人被安排到一起工作,每人月工资加绩效是2300元,比以前开私人诊所时少了近1/3。英庄人口比较多,每天诊疗量都在20人以上,上午最忙,三个人又要把诊,又要开票,又要拿药,明显忙不开,周末也没有休息的时候,因为药品价格下来,当地人更愿意就近就医了。只是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药物都由上面统一配送,在量上有限制,又不准许村卫生室自己进药,所以常会出现缺药少药现象,孩子发烧想买盒小儿清热颗粒,过两天才能到,有的感冒重了要挂瓶水,也只能限量供应。英大夫很无奈,向上级多次汇报没有效果。 

英玉科说起来便有点激动了,“卫生室原来是个人开的时候,药价高,但不缺药,服务好;现在零差价,便宜了,但三天两头没有药,常让人白跑,特别是对于老年人、身体残疾的人,更不方便。有时候挂水药倒是有,针头又没了,有时只有7号针头,没有适合血管细的5号针头……”看病,是老百姓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小事情了,偶尔缺一盒药、一瓶水和一个针头,可能无法算得上出了什么大问题。可是在一个病人特别是急、重病人身上,可能就会变成人命关天的大事。小问题多了一定会交织成一团乱麻,快刀斩乱麻当然也可以,但斩完之后呢,麻线就都成了废料,失去应有的价值。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社会,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干工作,解决问题没有捷径,无法偷懒,躲事则如躲雨跳进河里。总之,不要让小问题积累,退一万步即便出了些问题也要想尽一切办法把麻团理清,认认真真地找到“线头”、“线尾”,并在以后尽量不让“线头”、“线尾”绞到一起,决不能凡此等等千呼万唤总不应。大患始于小疾,小疾不除,必生大患!人如此,事亦然,家国不能外。   

与村卫生室相隔不远的一户人家,只有两个老人,户主叫英庆柱,今年77岁,老伴76岁,老两口生有5个女儿,其中四个身体不好,都已出嫁,但家庭经济情况都不好。目前两位老人仅靠低保维持生活,反复地感谢党、感谢政府,没有低保和老年金活不下去了。相信他们的话发自肺腑。我问他们最期盼的是什么?老人回答,“不生病,生了大病,就很难维持生活了”。老人淡淡的语气,却让我满心酸楚。  

校车、医疗、公交、养老、供电、供水、道路,等等,每一件似乎只是农村公共服务配套中的小事,算不上什么大问题,即使现在不去过多地关注、过多地用力,太阳依旧东升西沉,我们仍然上班下班。如果大家对待所有这一切淡然、木然、漠然,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多的人会走到了我们对面,用一种别样的眼光审视着我们,不解、陌生、怨艾……还有一种说不清楚的东西,在双目中慢慢地聚焦、升腾……到那时,我们曾经用过的苦功,曾经营造的平顺,曾经赢得的赞誉都将不复存在。

很多人常常习惯于恢宏壮阔的叙事,一说就是“总体上”,一讲就是“大道理”,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这是小问题,要看主流,主流是好的”。就像一个人,肚子痛时我们说,没大问题,身体主流是好的;胃痛时,没问题,身体主流是好的;病变切片结果出来,没问题,身体主流是好的……也许身体的其它器官真的都是好的,但是还有什么意义?

相关文件下载  (0个)
15.7K

友情链接